夏收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唐朝诗人白居易《观刈麦》中,描述了农人的辛苦和夏日麦收时节的忙碌。
朝觐
夏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大处讲,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从小处说,关乎一家人的口粮。“仓中有粮心中不慌”,大国小家道理是一样的。
对小麦主产区的北方人来说,参加夏收是每年一次的“朝觐”。无论你身在何处,麦黄时节纷纷赶回家来,参加夏收。即使在大城市因工作原因不能回来的游子,也要问候家人麦子成熟了没有,收割了没有,寄些钱回来以资夏收的费用。
高考
缺席夏收
记忆中,我“缺席”夏收只有一次,是三十六年前的高考。为了让我全力迎接高考,父亲让我不要回家,集中精力复习备考。我也是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顺利“上岸”。大学毕业后,在国家对大学生“包分配”的年代,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三夏
真滴忙
农业生产受天气的影响很大,把成熟的小麦收获回来是头等大事。在手工劳动为主的时代,“割、运、碾、晒、装”环节很多,必须趁着晴好天气,起早贪黑加班加点干,称之为“龙口夺食”。推碌碡光场、堆麦垛子等活计一个接着一个。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时间紧,劳动强度大,真是大忙。
主角
夏收的主心骨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94年夏收,那年兄长去新疆打工。父亲身体不适没有找医生,开镰之前,疼痛难忍,不得已去医院,医生诊断为化脓性阑尾炎,必须马上住院手术治疗。母亲带着三岁的小侄子去医院照顾父亲,我和嫂子、5岁的侄女在家夏收。以往,我参加夏收可以说是不操心的“配角”,即父亲和兄长安排干啥就干啥。这下子我成了夏收时的主心骨“主角”,那时麦子是手工收割,找来麦客割麦,大块地的麦子用拖拉机运输,小块地的麦子用架子车运输,后来紧接着脱粒、晾晒、装仓,十多天下来,累得不想多说一句话,胡子长了也顾不上刮。
父亲
爱劳动
现在的夏收,机械化程度比较高了,联合收割机多了,运输麦子的农用车也多了,省去了好多环节,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人工劳动强度大大降低,晾晒麦子是主要工作,夏收持续的时间从过去的十天半月,到现在只需要三、四天。
爱劳动的父亲经常说,“人快不如农具快。”在麦子开始泛黄的时候,老父亲就忙碌起来,准备夏收的用具,把收麦子的推板、装麦的袋子、扫帚等修理整理得用起来顺手方便,今年又买了运送麦子的小推车。过去的刃片镰刀现在已经不用了,把一把钢镰刀在磨刀石上磨锋利,收割地头、渠棱上的麦子和杂草偶尔用到。
火候
蜡熟期
风吹着成熟的麦子,远远看去,微波荡起,就像一片金色的海洋。他几乎天天去麦地里“视察”一番,盘算着割麦的火候。蜡熟期收割小麦,小麦籽粒中干物质积累已达到高峰,品质好,产量也最高。去年,看着天气不好,兄长做主提前将一块地的麦子收割,火候不到位,被老父亲狠狠地训斥了一番。
“算黄算割,不割就落。”麦子黄一时,收割不能早,否则影响产量,晾晒也麻烦,遇到连阴雨难以保管,收割也不能晚,否则麦粒落地损失很大。
“芒种三天乱下手”。今年,端午节假期下了两天雨,往年芒种之后收割的小麦提前金黄,小麦扎堆成熟,收割机数量显得不足,天气也不给力,让人们担心随时下雨。
陀螺
劳动光荣
赤日炎炎,晒麦场上,人们摊开麦子,过一段时间用晒耙翻动,拿几粒麦子放在嘴里咬,判断晾晒的程度。看看晒麦场上的麦子,忖度产量,根据收粮的价格,算计着一季庄稼的收获。
农活没有一样是轻松的。此时,81岁的父亲仍然忙碌着,像一只永不停歇的陀螺。劳动是他的最爱,他对爱劳动的人是赞不绝口。在田地里拔除杂草、喷洒农药、栽种红薯是他劳动的“剪影”。年龄大了,不让他干这些体力活,他根本不听,如“水落鸭背”,这成为我家的“烦心事”。
忙碌累
丰收,喜悦,收获
看到“一家人”微信群割麦的信息,我马上请假回家,参加每年一次的夏收。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夏收,一年当中最忙的季节,也是抢收幸福的季节。汗水换来的收成总是让人加倍兴奋,忙并快乐着,累且喜悦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