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在线

图片
/
当前位置: 首页>文化建设 > 书画摄影

《东西建筑十讲》读后感

发布时间: 2023-09-25

    《东西建筑十讲》(汉宝德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1月北京第1 版,定价40元,202页,15.1万字)   

  

  建筑是怎样产生的?上古之时,人类和动物一样,穴居而野处。随着人类的开化,文化的萌生,洞穴才从最初的栖身之所变成了“家”。而用手建造的“家”又成为一个新的起点,聚族而居,形成群居互助的文化,也逐步建立起人伦秩序,并从此开启文明的曙光。  

  

  不同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就了特征迥异的建筑风格,也形成了东、西方各具特色的文化源流。当我们漫步在不同的城市,面对以上扬的曲线与飞檐产生飘逸美感的中式建筑,和以拱顶、圆顶、尖顶以及柱列等元素组合而成壮丽造型的西式建筑,除了惊异于东西方建筑本身的巨大差异外,不由得会作进一步的追问,地理环境究竟是如何影响建筑风格?东西方建筑在具体结构上有哪些不同?不同的建筑又体现了怎样的文化差异?这些疑问或许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一种解答。  

  

  从结构上看,在土文化地区,因为土完全没有承受弯力的性质,只能靠木材帮忙,以土、木为建筑主材,便逐渐形成了构造精巧的斗拱系统和柱梁结构,一斗三升、斗拱出挑等看似简单的结构兼具了房屋承重和形成优美曲线的双重功能,从南北朝时期“重栾相承”、“栾栌叠施”的上扬曲线和飞檐、挑檐,到隋唐时期形成更为合理的建筑外观,平缓的屋顶、深远的出檐,再到明代的亭台楼阁、曲巷回廊、堆石为山的综合园林艺术,土木结构始终是建筑的灵魂和主题,因此,中国一直有用“土木”指称建筑的传统。   

  

  而石文化地区则在很早就利用石头建造原始的拱顶,并逐渐形成了柱梁加拱圈式的西方建筑母题,富有节奏感的宏伟柱列、庞大而稳固的公共建筑,呈现出力与美结合的雄壮,例如罗马保留至今的标准大型圆顶建筑——万神庙。作者甚至认为英文中建筑Architecture这个词,可以说是“构筑拱顶的技术”,足见拱顶在西方建筑中的重要地位。  

  

  本书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引领台湾现代建筑思潮的汉宝德教授2012年面向公众讲授的“中西建筑文化”课的文本呈现,作者主要以古希腊、罗马文化为起点的西方建筑,与以中国黄河流域文化为起点的东方建筑的对比之上,呈现了从远古到当代的东西建筑及人文思潮,讲述了在东西方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建筑是如何起源、发展并如何流变成今天的模样的。这本书行文晓畅,深入浅出,没有艰深晦涩的专业鸿沟,无论是欣赏建筑的理性之美,还是从建筑中探寻文明的根源,这本书都会为我们开启一段美的历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