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教会成长
杨柏林老师和李勇老师退休了,我心里万分不舍。坐在电脑前回忆和他们相处的日子,思绪一下就回到了老单位,回忆起在四楼的日子,心里顿时觉得异常温暖。
四月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水磨石的地面上,显得特别明亮。杨老师坐在办公桌前,李勇老师坐在木质的沙发上,聊着案子。24岁的我刚上班不久,走进办公室,怯怯的问了声好,就局促的不知道该站在哪。他们俩温和的笑了笑,指了指旁边的办公桌说:“你以后就坐那。”就这样我开始在这间老旧的办公室里收获“幸福”。
我们所在的部门叫案管科,那时候案管属于一个临时的机构,不像公诉科、批捕科那样耳熟能详也由来已久。大家对这个机构还不太适应,也并不喜欢。我和杨老师就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所有的工作都要摸着石头过河。我太年轻,又不是学法律出身,他们讨论的问题我经常是一知半解,半蒙半猜的“消化”着这些内容。每次看到杨老师和公安沟通案子,指出案件中文书的错误、程序的问题,我都静静地听,认真的记,可是“法盲”也不是一下就能脱盲的,我经常问出特别好笑的问题,杨老师总是也不嫌弃的讲给我听。
那时候虽然电脑的应用已经普及,但是还没有开始网上办案。所有文书登记、流转还是人工完成。杨老师自己制作登记本,用自己多年的办案经验梳理出各类信息,我问他:登记嫌疑人姓名、身份证号就好,为什么要把表格做得这么长,写这么多信息啊?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杨老师笑笑说:“以后你就明白了。”后来因为司法改革,需要多次统计不同内容的案件信息,这个表格不知道为我的工作出了多大的力。每每此时,我就觉得很“幸福”,总忍不住想谢谢杨老师,这大概就是经验的力量吧。
杨老师用自己几十年的工作经验教会我工作中多想一点,多做一点,也许就能给别人更多的方便。工作不能只考虑眼前的这一点,要想得再远一点,就会更好一点。
杨老师没有什么高级的职务,就是一名检察官,一名老党员,他很平凡,我在记录他的故事时都想不出一件特别感动或者印象特别深刻的事例。但是他又很厉害,他的女儿顺利的考入北京大学,又轻松的保研清华大学。我想大概就是像杨老师与生俱来的松弛感带给孩子的自由成长,才如此优秀吧。
缄默不语的奉献最动人
李勇是长安检察院的四级高级警长。法警在检察机关是特别小众的存在。很多人都不知道他到底是警察还是检察官?当然,他属于警察,只不过是司法警察。我喜欢叫他李队,这样听起来好像更有警察的感觉。说起他的故事应该是我曾在控申的那段日子。有段时间,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案件大量涌现。这类案件的特点是被害人众多,涉案金额巨大,群众经常群体性来访。那日,本来已经下班的李队突然看到很多年入花甲的老人向着检察院的信访窗口走去,他立刻断定群众肯定又来询问案件情况了。他返回办公室,换上警察的制服,快步走入接访大厅。一会儿的工夫,大厅里就已经挤满了人,大家嚷着喊着,局面混乱起来。我已经使出最大的力气让大家别激动,但是声音一下就被淹没了,好像只有我自己能听到似的。李队穿着警服,表情严肃,示意大家安静,很快喧闹声就变小了,在与接访人员的相互配合下,了解到群众的诉求,没多久就安抚好了情绪激动的群众。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得到满意答复的群众慢慢散去,李勇也默默地离开了。
后来的一段日子里,他每天都会到接访大厅转一转,看看有没有需要帮助的事情。可他从来不说,都是默默地做,来了,走了,从不多言语一句。我看在眼里,也记在了心里。我突然间觉得很暖,就是那种每当你无助的时候,一回头就看到有人站在你背后默默地帮助你,支持着你。有时候不需要多说什么,安静的做事情,总是有人能看到。这种缄默不语的奉献才更让人感动。
他们都很普通,都是在检察院奉献了一生的老党员,老干警。平凡如常的他们没有那些惊天动地的故事。他们也像我们每个人一样关心孩子的成长,希望父母身体健康,努力办好手里的每一个案件,认真做好单位的工作。可是那些工作中认真的点滴瞬间,对生活的热爱美好,对名利的淡泊,还是影响了我,影响了许多人,我们知道这些都是珍贵的品质,最平凡却最真挚。